1)第151章 靖康四年_混在北宋当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玻璃除了可以制作玻璃杯、玻璃碗、玻璃摆件,还可以制作镜子。

  镜子只是玻璃的衍生产品,又是赵洹发明的专利,研发过程的花费也是内帑出的,这个专利总不至于还有人有足够的理由来跟赵洹抢了吧,而且赵洹的虎须在他心情不差的情况下能抚一次,不代表能接二连三的抚。

  按照后世的经验,玻璃绝对有成为市面上最广泛大宗商品之一的潜质,毕竟成本价太低了,比瓷器烧制还要低得多,而且使用范围可以更广。

  玻璃卖好了,收入比盐、铁、茶、酒四大朝廷垄断商品之中的盐、茶、酒三样都要更高,尤其是上市的最初几年,毕竟在玻璃大规模上市之前,琉璃的价值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贵,可操作的利润空间实在是太大了。

  大宋人口过亿,其中大部分百姓都很贫穷,但也有大量钱多得都没地方花的地主老财,贵族士人等等,这部分富裕的人口少说也有几百万。

  其他玻璃器物一年能卖多少,赵洹不去估算,但是他的镜子,一年怎么也能卖二三十万块吧?

  小块的卖五贯钱,中块的卖二十贯钱,大块的卖一百贯钱,极少部分‘限量货’也可以设计一些奢华的装饰,卖一千贯一块,这一年下来,赚个三四百万贯问题不大。

  相当于赵洹的内帑私房钱翻了一倍不止。

  大宋的朝廷机器全力运作起来,效率绝对够高,仅仅两个月时间,大宋每一个府县的渠道就都摆上了各种玻璃制品,包括赵洹的镜子。

  每月固定前来批发盐、铁、茶、酒的商人们突然看到这么精美的玻璃制品,尤其是能把自己脸看得无比清晰的镜子,哪里有可能不心动,纷纷打听价格以及货量。

  当得知朝廷渠道点的玻璃,每月只有一批,而且价格竟然只是市面上‘琉璃’的五分之一,批发商们都疯狂了,一半以上的批发商,毫不犹豫的出钱进货。

  商人的嗅觉,让他们看到机会的时候,必须要果断。他们不管朝廷是怎么突然有这么大一批琉璃器的,成色还这样惊艳,但只要知道自己足够快,在一个月内翻两倍的价格脱手机会都很大,哪怕只翻一倍卖出去,也是巨大的暴利。

  至于卖不出去?商人们都没想过,他们认定只要朝廷真的每月只有一批,他们就一定能脱手。

  风险或许有一些吧,可相较于想象得到的利润,那点风险根本不值一提。

  商人们卖得如何,朝廷这边不知道,但朝廷第一个月,在整个大宋一千五百多个府县城,投放的包括赵洹的五万块镜子在内,四十万件玻璃制品,一天之内,便全部批发出去了。

  第二个月同样一天之内四十万件玻璃制品就全部批发出去。

  第三个月开始有变化了,整整四天时间,四十万件,才全部被批发出去。

  到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